吕布作为三国中战斗力第一的武将,大家肯定更想了解他,今天猎国网就详细的给大家详细介绍吕布为何杀义父丁原?为什么说他必须死?
人们经常说,吕布是一个三姓家奴,先后跟过三个人,但是却都被他杀掉了,而这个词也就是用来形容吕布不忠心,还经常可能反叛的人物特点。而吕布的义父,除了著名的董卓之外,在此之前就是丁原了。当时丁原还是吕布的义父,然而吕布被董卓的中郎将李肃说动,半夜杀掉了丁原,将他的首级献给董卓,从此之后也就成了董卓的义子。然而看起来这一切都是吕布的选择,他也可以选择不杀掉丁原,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?吕布究竟为什么要杀丁原,为什么说丁原其实是必须要死的呢?
丁原,字建阳,本出自寒家,为人粗略,有武勇,善骑射。为南县吏,受使不辞难,有警急,追寇虏,辄在其前。裁知书,少有吏用。丁原出身贫寒卑微,因会写文章,年少时被任用为官吏,因作战时勇猛,之后立功任并州刺史。手下并州军团有吕布、张辽、张杨这三位猛将。这三人后来在三国中大放光彩,都成为一代名将。
汉灵帝驾崩后,丁原受大将军何进所邀,入洛阳诛杀十常侍。他还未赶到洛阳,何进已被十常侍所杀。之后,京城动荡,十常侍胁迫天子与陈留王出宫,董卓带西凉军入京后先找到天子,一举控制朝廷,把持朝政。董卓控制朝堂后,想要废立皇帝。丁原推案而出,立于筵前,大呼:“不可!不可!汝是何人,敢发大语?天子乃先帝嫡子,初无过失,何得妄议废立!汝欲为篡逆耶?”卓视之,乃荆州刺史丁原也。卓怒叱曰:“顺我者生,逆我者死!”遂掣佩剑欲斩丁原。但丁原的保镖吕布威风凛凛的站在丁原身后,董卓没敢当场发作。
丁原因阻止董卓废天子立陈留王为帝,矛盾越演越烈。次日,丁原与董卓发生军事冲突,两人各率大军于城外交战,吕布勇不可挡,董卓大败,退军三十余里。
董卓战事不利,得知吕布唯利是图,便派遣部下李肃去挑拨诱惑吕布,吕布果然中计,转投董卓,将丁原杀害。后丁原的大部分兵马随吕布转投董卓。
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,被认为是其一生中最大的污点,历来评论者在这一点上紧抓住吕布的小辫子不放,认为吕布忘恩负义。吕布杀丁原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有其一定的必然性。
后人对吕布没有好感,认为他背叛两任义父是不忠,杀了两个干爹是不孝,总之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。那么吕布为什么杀了上司丁原?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呢?其实,吕布杀丁原主要由四点原因。
10、(孙策)轻而无备,性急少谋,乃匹夫之勇耳,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。——郭嘉
1.丁原对吕布的态度
史书上说:“吕布字奉先,五原郡九原人也。以骁武给并州。刺史丁原为骑都尉,屯河内,以布为主簿,大见亲待。”
史料上首先介绍的是吕布的“骁武”,也就是说吕布以“骁武”著称,当初吕布投奔丁原是为了沙场建功立业的,万万没想到的是丁原却给了他一个“主簿”的职位,如此骁勇的武将,却做了一个文官,这岂不是大大的寒了吕布的心?
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,你越是文凭高、能力强,越是受到各方力量的排挤,比如,同事会给你白眼,讽刺挖苦你,上司会认为你想出风头,一旦你超过上司,那么他的地位就会不保,所以他会处处给你小鞋穿,安排给你并不擅长的工作,如此你就会产生怨恨,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。
吕布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投奔到刺史丁原帐下,本以为平生所学能够得到施展,自己的抱负能够得以实现,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,领导只给了他一个“主簿”的差事。主簿是什么?是辅佐主吏的文职官员,让一个舞枪弄剑的人成天同笔墨纸砚打交道,这是怎样的怀才不遇?
那么,丁原为什么任用吕布为主簿呢?
丁原,有武勇,杀敌总冲在最前面,稍知礼节,但没有当官为政的才干。一句话,丁原武艺不错,可以带兵打仗,但不适合处理政务。由此就不难理解,他为什么给吕布一个主簿,而不是别驾、治中或其它武官。
通过以上背景,我们就可以理解董卓为什么能够说服吕布而让他杀掉丁原。董卓兵力有限,与丁原正面交锋并无胜算。如果硬拼下去,只能是两败俱伤,反而会让别人渔翁得利得益,这是董卓不愿看到的。因此董卓决意使用阴谋手段诛杀丁原并控制其武装。董卓能否铲除丁原,关键在于吕布。
据史书记载:“卓
34、懵懂而死,与草木同朽;悟道而生,是为永生。——马超
以布见信于原,诱布令杀原。”就是说,董卓引诱吕布杀了丁原,怎么引诱的?这个史料没有记载,反而《三国演义》有详细的介绍,吕布的老乡李肃成为策反吕布的说客,以赤兔马、黄金一千两、明珠数十颗、玉带一条以及出任将军为诱饵。如此重礼以及高官厚禄对当时还是小吏的吕布来说,其诱惑力是难以抗拒的。吕布与李肃对话中,尽是些“委身于丁原实出无奈······恨不逢其主”等等一类的牢骚,这表明了他怀才不遇的境况和心情。李肃说,像我这样没什么本事的人都当上了虎贲中郎将,你吕布的才能,肯定贵不可言。金银珠宝,高官厚禄,英雄有了用武之地,又能让自己的仕途大进。李肃的话可谓正中吕布的心意,所以,吕布跳槽,那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因此,吕布转投董卓的内情也可以从以后的封赏看出来。至于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说法,仅出现在《三国演义》之中。史料记载的是丁原对吕布“大见亲待”,仅此而已。
董卓需要吕布行刺政敌,吕布也想攀上高枝找到更好的靠山,这才是真实的历史。当然,吕布自身人格上是有缺陷的,这个无法否认。
2.吕布被董卓拉拢
丁原是有野心的,一个穷苦出身的孩子,坐到了刺史的位置,中央又大乱,自己手里还有出色的将领和精锐的军队。如何能够心如止水地看别人弄权?但是丁原身边没有靠谱的谋士,又少了一点运气,他向朝堂伸手的几次机会,都慢了几步,事事受人掣肘不说,连续的失利让丁原的威信受到了影响,也让吕布等人看到了新的选择。
丁原同董卓的争锋在军事上虽然略占上风,却在政治上节节失利。董卓控制了皇帝以及文武百官,占领了政治上的制高点,丁原的行动就失去了法律的正当性,更重要的是所有军队的补给都掌控在董卓手中。董卓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,还掌握着笔杆子和钱袋子。两人相争的结果,必然是丁原失败的结局。
丁原出任并州刺史不过短短的一年,可以说在军中尚未形成重要的影响力。吕布这群人跟丁原之间,恐怕并不能同心同德,更不可能为了丁原冒着杀头的风险同董卓硬拼。相反,丁原把吕布任用为主簿,打仗的时候却需要他去冲锋陷阵。一定程度上来说丁原还架空了吕布。
在这种情况下,吕布面临董卓的拉拢。难免心中就会蠢蠢欲动。既然丁原想捞更大的官做,为什么吕布何尝不想要更大的利益?丁原只是并州军团挂名的领导,吕布却是部队的中坚,吕布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早已在军队中建立了强大的威望。董卓又适当地出现,他只要能够给吕布带了更广的舞台,吕布就不会拒绝他。
历史上比比皆是的例子,面对强大到不可战胜的敌人时,团队内部就会产生分歧。当团队领导人没有足够的智慧给大家指明新的道路,还没有足够的威望解决大家的分歧时,往往面临倾覆之祸。
3.董卓和丁原的差距
董卓早年也当过并州刺史,而且时间远比丁原要长,加上董卓本身也能征善战,在军队中威望甚高。董卓从政经历更加丰富,势力盘根错节,当过司徒掾,后升任并州刺史,河东太守等职,我们来看一看董卓早年的履历:
《三国志》:(桓帝末)董卓任羽林郎→(167.10在任)军司马→(班师后)郎中→(并州雁门郡)广武令→(益州)蜀郡北部都尉→西域戊己校尉(坐事免)→(172.12-176.10)司徒袁隗府掾→并州刺史→河东太守(181年至184年)。
通过董卓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,董卓176年就担任了并州刺史,直到181年调任河东太守,董卓在这个位子上干了五年。董卓还很有能力,陈寿说董卓“有才武,旅力少比,双带两鞬,左右驰射”。董卓不但个人武艺出众,还懂得收买人心。董卓跟随张奂作战有功,官拜郎中,朝廷赏赐九千匹缣(一种丝织物,汉时可做货币流通),董卓全部分给部下将士。
范书《董卓传》:(董卓)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,共击汉阳叛羌,破之,拜郎中,赐缣九千匹。卓曰:“为者则己,有者则士。”乃悉分与吏兵,无所留。
可见,董卓在并州任职时间长,有能力,还很会拉拢人心。反观丁原,任职资历短,尽管也有能力,却不能像董卓一样拉拢人心,反倒还要防止吕布功高盖主,恐怕掩藏在亲密关系的背后也不那么和谐。杀主将而投靠敌对阵营,这可是一件大事。吕布绝无可能自顾自的就往上冲,否则丁原一死,并州兵将却不服,发起兵变咋办?他在动手之前,肯定跟几个重要人物商量过,取得大家的默契了。所以说,坏事儿是吕布一人干的,但实际应是并州军官的集体决议,绝不是吕布的个人行为。只是因为吕布在并州军中威望最高胆子最大,所以带了这个头罢了。
4.吕布放弃丁原投靠董卓
吕布及并州官军从小生活在边塞,受胡人影响甚大,而胡人大多信奉武力,崇拜强者,难养易败,叛服无常。丁原虽然也很强,但论野心、论武力、论气魄,都差着董卓一个数量级,吕布当然选择后者。至于什么党争派系、政治方向,完全不在吕布的考虑范围内。因此中原社会里的儒家忠君爱国那一套,对并州军团并不适用。
当丁原受挫,面临倾覆之灾,更强的人升来橄榄枝时,吕布及并州军团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丁原。同样当董卓势颓之时,吕布倒戈一击,投靠了更强者。
丁原和董卓的交锋中,不占任何优势,更有这4个致命的弱点,这是他被杀的根本原因。本该是作为反抗董卓的英雄,丁原的出发点却是政权夺利,还纵容并州军团为害百姓,也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吕布为何杀义父丁原?为什么说他必须死?的问题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,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猎国网了解更多三国知识。
每日更新三国中你所不知道的内容,关注公众号 "猎国网":三国人物历史那些事儿(点击可复制),回复关键词"人物"即可了解三国人物的风采。